鍛造是一種借助工具或模具在沖擊或壓力作用下加工金屬機械鍛件或鍛件毛坯的方法。 與其它加工方法相比,鍛造如工生產率最髙;鍛件的形狀、尺寸穩定性好,并有最佳的綜合力學性能。鍛件的最大優勢是韌性高、纖維組織合理,件與件之間性能變化小;鍛件的內部質量與加工歷史有關,不會被任何一種金屬加工工藝超過。
鍛件的優勢是由于金屬材料通過塑性變形后,消除了內部缺陷,如鍛(焊)合空洞,壓實疏松,打碎碳化物、非金厲夾雜并使之沿變形方向分布,改善或消除成分偏析等,得到了均勻、細小的低倍和髙倍組織。而鑄造工藝得到的鑄件,盡管能獲得較準確的尺寸和比鍛件更為復雜的形狀,但難以消除疏松、空洞、成分偏析、非金屬夾雜等缺陷;鑄件的抗壓強度雖髙、但韌性不足,難以在受拉應力較大的條件下使用。機械加工方法獲得的零件,尺寸精度最高,表面光潔, 但金屬內部流線往往被切斷,容易造成應力腐蝕,承載拉壓交變應力的能力較差。
鍛件應用的范圍很廣。幾乎所有運動的重大受力構件都由鍛造成形,不過推動鍛造技術發展的最大動力是來自交通工具制造業一汽車制造業和后來的飛機制造業。
鍛件尺寸、質量越來越大,形狀越來越復雜、精細,鍛造的材料日益廣泛,鍛造的難度更大。這是由于現代重型工業、交通運輸業對產品追求的目標是長的使用壽命,髙度的可靠性。如航空發動機,推重比越來越大。一些重要的受力構件,如渦輪盤、軸、壓氣機葉片、盤、軸等,使用溫度范圍變得更寬,工作環境更苛刻,受力狀態更復雜而且受力急劇增大。這就要求承力零件有更高的抗拉強度、疲勞強度、蠕變強度和斷裂韌性等。
隨著科技的進步,工業化程度的日益提高,要求鍛件的數量逐年增長。據國外預測,到本世紀末,飛機上采用的鍛壓(包括板料成形)零件將占85%,汽車將占60%-70%,農機、拖拉機將占70%。目前全世界僅鋼模鍛件的年產量就在1000萬噸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