鍛件加工余量的選擇原則。采用最小的加工余量,以求縮短加工時間,并降低零件的制造費用。應有充分的加工余量,加工余量應能保證得到圖紙上所規定的表面粗糙度及精度。決定加工余量時應考慮到零件熱處理時引起的變形,否則可能產生廢品。
決定加工余量時應考慮到所采用的加工方法和設備,以及加工過程中鍛件可能發生的變形。決定加工余量時應考慮到被加工零件的大小,鍛件越大則加工余量也越大,因為鍛件的尺寸增大后,由切削力、內應力等引起變形的可能性也增加。
對于關健性鍛件,由于需采用多次相同性質的加工,其加工余量應根據具體情況考慮。鍛件鍛造階段首先根據客戶提供的產品材質質量要求,及圖紙要求,進行鍛造件圖紙設計規劃,根據規劃好的生產方案進行下料加熱,通過對金屬被施加壓力,經過塑性變形,達到塑造鍛件形狀合適的鍛件。這種壓力是通過操作鍛錘或壓力機來實現的。鍛好后的鍛件留有加工余量,經過檢查合格后就可以進入下一加工階段了。
鍛件加工階段鍛造合格后的鍛件冷卻后就能進行粗車加工了,粗車加工經過吊裝孔加工、機加工鍵槽加工后的工件。然后再進入綜合熱處理、淬火、正火、調制等工序,熱處理是指材料在固態下,通過加熱、保溫和冷卻的手段,以獲得預期組織和性能。熱處理后在對產品進行硬度探傷等檢測后,再進入精加工階段,精加工通過高速速控車床最后把尺寸控制到圖紙要求,精度余量為0.02mm到0.03mm。
鍛件表面處理精加工后的鍛件表面通常是噴漆、噴油等根據客戶要求進行表面處理。然后纏上纏繞膜,將鍛件放在托盤上,使用外貿專用的木箱通常是膠合板箱。在其中做好填充物,最后就能裝車發貨了。
為了謀求鍛件質量的均勻性,千方百計減輕偏析程度是很必要的。從國內的許多資料中已經看到改進熔煉和澆鑄技術所采取的成功措施。這些措施,包括降低硫和磷的含量;采用真空澆鑄技術和真空碳脫氧;改進鋼錠模的形狀;多爐合澆法和冒口發熱劑或電渣加熱冒口技術等。如果個別地來考慮這些措施中的每一項措施,似乎對改善偏析特性都只有有限的影響,甚至沒有顯示出什么影響,但綜合使用這些措施是成功的。
因此,過去普遍認為的隨著鋼錠尺寸加大,偏析愈大的觀點,在當前不再是適合的。許多大型鋼錠鍛造的重要鍛件,其質量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滿足了當前設計和其運行工況條件的要求。為了使普通鋼錠獲得更高的質量,可供采用的措施有:硫和磷含量降低到一個必要的程度,但不是降低到技術上可能的極限值;改變氧化物的形狀、尺寸和分布,如使用稀土進行脫氧。
有效的脫氣、如先進行預除氣而后進行鋼錠的真空澆鑄;通過真空碳脫氧,利用低硅含量的效應;改變鋼錠凝固過程,特別是控制冒口熱量和合適的鋼錠模的幾何尺寸來改變凝固過程。這樣可以大大減輕偏析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