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氏體不銹鋼的熱處理工藝特點與固溶強化的高溫合金相似,它們不能通過熱處理強化。熱處理的主要工序是固溶處理、穩定化處理和消除應力處理。
一、奧氏體不銹鋼熱處理原理
奧氏體不銹鋼通常含碳量在0.1%~0.2%,其馬氏體轉變的開始溫度(Ms)低于室溫,淬火和正火后,基體組織為奧氏體,有時還有少量的δ鐵素體。
晶間腐蝕是不銹鋼鍛件的關鍵使用性能之一,在容易產生晶間腐蝕環境中工作的鍛件需要在選材、鍛造和熱處理的各個階段采取相應的預防措施。例如:
(1)對有晶間腐蝕傾向的鍛件或零件重新熱處理,以恢復晶界的含碳量;
(2)進行穩定化處理;
(3)選擇含碳量低(<0.03%)的不銹鋼;
(4)選擇含鈦、鈮、鉭等強碳化物形成元素的不銹鋼,使之形成TiC、NbC、TaC而釋放出鉻,例如選擇1Cr18Ni9Ti代替1Cr18Ni9;
(5)用奧氏體+鐵素體雙相不銹鋼代替奧氏體單相不銹鋼;
(6)鍛造和熱處理加熱時防止增碳,否則晶間腐蝕傾向會更大。
二、奧氏體不銹鋼熱處理工藝
奧氏體不銹鋼的熱處理工藝有固溶處理、穩定化處理和消除應力處理。
1.固溶處理
奧氏體不銹鋼固溶處理加熱時,隨著加熱溫度升高,碳化物不斷溶入奧氏體,含0.1%碳的奧氏體不銹鋼加熱到1100℃時,碳化物已基本溶入奧氏體。固溶后一般要快冷(水淬或空冷),以防止在冷卻過程中析出碳化物而影響耐腐蝕性。
當固溶處理溫度低于1000℃時,鉻碳化物溶解不足;如果固溶處理溫度高于1150℃,則TiC大量溶入奧氏體而失去鈦固定碳的作用,導致耐晶間腐蝕能力下降,同時晶粒粗大和δ鐵素體增多,從而引起脆性。
2.穩定化處理
由于奧氏體不銹鋼中的含鈦量或鈮的量遠小于含鉻量,且鈦原子尺寸大于鉻原子,擴散速度低于鉻原子,在450℃~850℃的溫度區間有可能析出(Cr、Fe)23C6而產生晶間腐蝕;故常采取加熱到高于(Cr、Fe)23C6的溶解溫度、而又低于TiC的溶解溫度(見圖4-5-2)的穩定化處理,使鋼中的碳全部被固定在TiC或NbC中,并使鉻全部固溶于固溶體中,以便消除晶間腐蝕。1Cr18Ni9Ti等18-8型含鈦或鈮的奧氏體不銹鋼的穩定化處理工藝可采取加熱850℃~900℃,保溫4h~6h。
3.消除應力處理
奧氏體不銹鋼鍛件常常會因冷作硬化應力、焊接應力以及焊接熱影響區中的碳化物重新溶入基體中所產生的應力,而需要進行消除應力處理。消除應力處理可采用固溶處理或穩定化處理的方法。消除冷作硬化應力處理工藝:300℃~350℃,保溫1h~2h。消除焊接應力處理工藝:850℃~950℃,保溫1h~3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