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體鍛件是壓力容器、核電設(shè)備、化工裝備等大型設(shè)備的關(guān)鍵部件,其生產(chǎn)流程涉及多道精密工藝。以下是詳細的流程解析:
1. 原材料準備
選材:常用材料包括碳鋼(如Q245R)、低合金鋼(如16MnDR)、不銹鋼(如304/316L)及特種合金(如Inconel)。
檢驗:對鋼錠或棒料進行化學成分分析、超聲波探傷(UT)確保無內(nèi)部缺陷。
2. 下料
切割方式:火焰切割(厚板)、等離子切割或鋸切(高精度要求)。
尺寸控制:預留加工余量(通常直徑方向留10-20mm,長度方向留20-30mm)。
3. 加熱
加熱設(shè)備:采用環(huán)形爐或感應(yīng)加熱爐,溫度控制精度±10℃。
溫度范圍:
碳鋼:1100-1200℃
不銹鋼:1050-1150℃
高溫合金:1180-1250℃
保溫時間:按截面厚度計算(通常1.5-2分鐘/mm)。
4. 鍛造
鐓粗:將坯料高度減小至原始高度的1/3~1/2,消除內(nèi)部孔隙。
沖孔:使用馬杠擴孔或沖頭穿孔(孔徑≥Φ300mm時采用馬杠工藝)。
擴孔:通過芯棒拔長+旋轉(zhuǎn)碾壓逐步擴大至目標尺寸(變形量控制在20%-30%/火次)。
關(guān)鍵參數(shù):終鍛溫度需高于材料再結(jié)晶溫度(碳鋼≥800℃)。
5. 熱處理
退火:消除鍛造應(yīng)力(650-700℃保溫后緩冷)。
正火+回火:細化晶粒(如16MnDR正火溫度900-930℃)。
性能熱處理:調(diào)質(zhì)(淬火+高溫回火)用于高強度要求材料。
6. 機械加工
粗加工:車削外圓/內(nèi)孔,留2-3mm精加工余量。
精加工:
尺寸公差:通常按GB/T 1804-m級
表面粗糙度:Ra≤3.2μm(密封面需達Ra1.6μm)
坡口加工:焊接坡口角度30°±2°,鈍邊1-2mm。
7. 檢測與驗收
尺寸檢測:使用激光掃描或大型卡規(guī),圓度誤差≤0.1%直徑。
無損檢測:
UT檢測(按JB/T 4730.3-2015,Ⅱ級合格)
MT/PT檢測表面缺陷(裂紋檢出靈敏度0.05mm)
力學性能:取樣位置為1/4壁厚處,包括-20℃沖擊試驗(如低溫容器)。
8. 特殊工藝(可選)
整體旋壓:用于薄壁筒體(壁厚<50mm),成型精度可達0.5mm。
堆焊:內(nèi)壁堆焊不銹鋼(如309L+308L復合層),稀釋率控制<10%。
關(guān)鍵控制點
鍛造比:需≥3(核電鍛件要求≥4)
晶粒度:ASTM 5級或更細
殘余應(yīng)力:通過振動時效控制在80MPa以下
典型應(yīng)用案例
加氫反應(yīng)器筒體:材料2.25Cr-1Mo-V,重量超200噸,需模擬焊后鍛件熱處理(PWHT)。
核電蒸發(fā)器殼體:SA-508 Gr.3 Cl.2,要求全厚度淬透。
通過嚴格管控各環(huán)節(jié)參數(shù),可確保筒體鍛件滿足ASME、PED等國際標準要求。實際生產(chǎn)中需根據(jù)材料特性和終端用途調(diào)整工藝路線。